受国家标准、产业政策和市场影响,二甲[ErJia]醚已经风光不再,而且其前景很难预料。因此,不少化工企业都将准备上马的二甲[ErJia]醚项目[XiangMu],进行重新调研论证后改为甲醇制低碳烯烃[XiTing](DMTO)项目[XiangMu]。 10月26日,陕西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与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石化洛阳石化工程有限公司在北京签订全球首份DMTO-II技术许可协议,成为首个对外正式公布的二甲[ErJia]醚改建DMTO项目[XiangMu]。 由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申能(集团)有限公司和内蒙古满世煤炭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设的中天合创能源有限公司450万吨/年煤制甲醇、300万吨/年二甲[ErJia]醚项目[XiangMu],目前也正在向国家发改委申请项目[XiangMu]变更,拟由原来的建设300万吨/年二甲[ErJia]醚,改为建设150万吨/年DMTO及其下游产品项目[XiangMu]。如果获批,这将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二甲[ErJia]醚改建甲醇制烯烃[XiTing]项目[XiangMu]。 “目前,140万吨/年甲醇及配套项目[XiangMu]进展顺利,一期60万吨/年煤制甲醇装置明年三季度将按期投产。由于二甲[ErJia]醚存在运输困难、国家标准缺失以及产能过剩、前景不明朗等诸多不利因素,公司已经在考虑将原规划的100万吨/年二甲[ErJia]醚项目[XiangMu],改建DMTO及其下游化工产品项目[XiangMu]。”榆林天然气化工有限公司总经济师胡克鹏向记者介绍。 另据记者了解,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彬长矿区原规划的180万吨/年甲醇配套大型二甲[ErJia]醚项目[XiangMu],山西兰花集团规划的150万吨/年煤制甲醇配套100万吨/年二甲[ErJia]醚项目[XiangMu],湖北三宁县一家化工企业规划的100万吨/年二甲[ErJia]醚项目[XiangMu],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规划的总投资55.4亿元的100万吨/年煤基二甲[ErJia]醚项目[XiangMu],以及香港中油燃气集团与山东台县政府合作的总投资55亿港元的煤制甲醇、100万吨/年二甲[ErJia]醚等近20套大型二甲[ErJia]醚项目[XiangMu],目前都准备改为DMTO。 海南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亦表示:由于近两年二甲[ErJia]醚市场起伏太大,原计划在海南东方化工城以中海油120万吨/年甲醇为原料,加上进口甲醇建设的100万吨/年二甲[ErJia]醚项目[XiangMu]被迫推迟启动。而今,根据市场和国家政策的新变化,海南省已经决定不再建二甲[ErJia]醚项目[XiangMu],拟改建DMTO这种前景比较看好的项目[XiangMu]。 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范立明向记者阐明了改建项目[XiangMu]的4个理由:一是因为国家对二甲[ErJia]醚产品的定位已经由原来的“清洁可替代燃料”改为“复合燃料”,这意味着国家对二甲[ErJia]醚的态度和政策已经改变。《城镇燃气用二甲[ErJia]醚》国家标准出台,对二甲[ErJia]醚管控严格,客观上限制了产业的发展。二是随着我国炼油规模的扩张,炼油产能过剩已成定局。按5%产率计算,2010~2012年,我国新增液化气产量将达200万吨以上。加上国内天然气、煤层气产量的增加,以及进口天然气、液化气数量的激增,使二甲[ErJia]醚的前景令人担忧。三是包头DMTO示范项目[XiangMu]的成功建设与运行,以及技术更先进、综合能耗与成本更低的DMTO-II工业化技术的成功推出,使得煤制烯烃[XiTing]的竞争力更强。四是我国烯烃[XiTing]产品严重产不足需,而且烯烃[XiTing]产品下游市场广阔,产业链容易拉长,为企业预留了更多发展空间。烯烃[XiTing]产品聚合成聚丙烯、聚乙烯等固体颗粒后,长距离运输也较作为液体危化品的二甲[ErJia]醚容易和安全,运费也低得多。 不过,陕西省石化协会会长胡海峰提醒企业:不可蜂拥建设DMTO项目[XiangMu]。他说,虽然目前来看煤基烯烃[XiTing]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随着煤炭价格的节节攀升,煤基烯烃[XiTing]的成本优势正在变弱。尤其随着国内数套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项目[XiangMu]的建成投产,“十二五”期间,我国烯烃[XiTing]产不足需的状况将得到明显改善。而中东采用低价原料建设的数套大型烯烃[XiTing]装置2012年前也将全部投产,并将主要出口目的地锁定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届时,煤基烯烃[XiTing]将遭遇国内两大石化巨头、低价进口烯烃[XiTing]以及煤炭价格上涨的多重压力,前景远没有想象得那么光明。他建议那些没有煤炭资源和水资源优势的企业,慎上DMTO项目[XiangMu],以免重蹈覆辙,再次走上产能过剩—产品价格下跌—投资难以收回—企业亏损加剧之路。 |